一、活性污泥法
原理详述:
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处理技术。它依托于由微生物(主要是细菌、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)及其分泌物,以及吸附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所形成的絮状体。这种絮状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,与污水在曝气池中充分混合。通过曝气设备向池中注入充足的氧气,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提供有氧环境。
微生物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(如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脂肪等)为营养源,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,将其分解为二氧化碳、水和氨氮等简单物质。例如,好氧菌能够将有机物氧化分解,其中的碳元素部分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,氢元素与氧元素结合形成水,而氮元素则可能以氨氮的形式留存在水中。
操作流程:
首先,污水进入曝气池,与回流的活性污泥混合。曝气设备开始工作,向池中供应氧气,保持溶解氧浓度在2-4mg/L之间。随后,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。经过4-8小时的曝气处理,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显著降低。接着,混合液进入沉淀池,活性污泥在沉淀池中沉淀至池底。通过污泥回流系统,部分沉淀的活性污泥被送回至曝气池前端,以维持曝气池中微生物的数量。而经过沉淀后的上清液,则作为处理后的净水排出。
应用场景与效果:
活性污泥法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中,尤其对于含有较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污水效果显著。此法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(BOD)、化学需氧量(COD)和悬浮物等,去除率通常可达80%-95%以上,使污水得到良好净化,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标准。
二、生物膜法
原理剖析:
生物膜法依托于微生物群体在固体载体表面形成的粘性薄膜。在生物膜法中,污水流经附着有生物膜的滤料(如陶粒、塑料填料等),滤料表面的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污染物作为营养进行代谢活动。
与活性污泥法类似,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二氧化碳、水和其他简单的无机物。生物膜内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,其中细菌为主要分解者,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则以细菌为食,共同维持生态平衡和控制细菌数量。
操作步骤:
首先将滤料填充于生物滤池或生物接触氧化池中,并通过接种微生物使其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。随后,污水以一定流速流经生物膜,为其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。在生物滤池中,污水自上而下喷洒,经过滤料层后汇集于底部的集水槽中;而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,污水在曝气和生物膜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净化。随着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,老化的生物膜会自然脱落,新的生物膜则不断生长,保持生物膜的活性。
应用场景与效果:
生物膜法适用于处理中小规模的污水,如生活小区污水、小型工业废水等。其对于水质和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强,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、氨氮等污染物。根据污水性质和处理工艺的不同,BOD去除率通常可达70%-90%,而氨氮去除率则可达60%-80%左右。
三、人工湿地法
基本原理:
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水处理技术。它由基质(如土壤、砾石、砂等)、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组成。当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,基质起到过滤和吸附的作用,同时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。
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质,并释放氧气,为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。其根系表面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、去除病原体等。例如,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吸收污水中的氨氮,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。
操作过程简述:
首先设计和建造人工湿地系统,包括进水区、湿地处理区和出水区。根据处理污水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湿地类型和水生植物品种。随后,污水缓慢流入人工湿地,经过湿地内的基质-植物-微生物系统的共同作用得到净化。在表面流湿地中,污水在湿地表面流动;而在潜流湿地中,污水在基质层中潜流。
应用场景与改善效果:
人工湿地法适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、雨水径流以及景观水体等。其具有建设成本低、运行维护简单的优点。通过 通过采用快效的物理及化学方法,我们有效消减了水体中悬浮物和各类污染物的浓度。试验显示,这种方法可使污水中生物需氧量(BOD)降低约60%至80%,同时将总氮及总磷的去除率分别提升至40%-70%和40%-60%左右。